有的家長反饋說,她的孩子現在上初中,一回到家,就喜歡躲進自己屋子里不出來,房門緊閉。
孩子在里面干什么,這位媽媽也不知道。
她試過靜悄悄地在門外聽著,但是聽不到什么動靜;
有那么幾次,她故意裝作去孩子屋里找他說話,離開時故意把房間門敞開著。
結果剛走一會兒,孩子就又把門給關上了。
后來這樣做的次數多了,孩子干脆就把房門直接反鎖上了。
01 關門“風波”
這可把這位媽媽氣壞了,她上前就去呵斥孩子,命令他以后不許再把房門關上了。
可是青春期的孩子哪肯作罷。
于是,兩個人為這事不斷爭執。
盡管,爸爸跑來做“和事佬”,告訴兩個人各讓一步, 別為這種小事鬧不合。
可是直脾氣的媽媽,就是放不下這件事,越想越氣。
創芮心理的咨詢師曾問過她: “您說越想越氣,死活放不下,是覺得孩子把房門關上這件事,哪里做錯了嗎?” 這位媽媽一時也回答不上來。
過一會兒,她略帶悲傷的語氣講: “我其實就是想知道孩子在里面干什么。這是關心他,又不是害他,為什么他就是不理解我呢?” 她繼續說: “這幾年,孩子放學回家后,大部分時間都在自己屋里呆著,來找她說話的時間也明顯變少,感覺親子之間好像有距離感了,被那個門給隔開了一樣。” 她回想起孩子小的時候,放學一回家就去找媽媽,興奮地問媽媽今天吃什么,今天學校里發生了什么有趣的事,同學講了一個什么好玩的笑話。
想到這些,這位媽媽就更是難受了。
02 失去掌控的焦慮
咨詢師告訴她,她對孩子關房門這件事這么充滿執念,其實是來源于她想要掌控一切的行為傾向。
當孩子關上房門后,這位媽媽就不知道孩子一個人在房間里做什么了。
這就讓她失去了這種掌控感,人就開始焦慮起來,胡思亂想。
想著孩子會不會是在學校遇到什么事了?
會不會是和網上的陌生人網戀了?
或者是背著父母做什么壞事?
這種失去掌控感帶來的焦慮,很是折磨人,就會讓她對孩子關房門這件事,產生巨大的憤怒和執念。
03 對分離的恐懼
還有一些家長,他們對孩子關上房門這一行為的反感,不是來源于失去掌控的焦慮,而是擔憂孩子因為長大而與父母漸行漸遠。
正如英國心理學家西爾維婭·克萊爾所說: “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,唯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,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。” 孩子的成長,意味著他的自我意識與獨立自主的能力開始迅速發展。
此時的他,由原來的依附于父母,逐漸過度到獨立自主;
由原來的有什么事都和父母講,變成有選擇性地和父母說;
從傾向于討父母的喜歡,過渡到渴望得到同齡人的贊賞;
成長所帶來的這一系列的改變,都意味著孩子準備邁向成年,獨立生活,不會再像小時候那樣依戀父母,陪在父母身邊。
這種改變,有時會激起一些家長對孩子即將獨立生活而感到恐懼。
04 尊重隱私,給予空間
說回到孩子。
他們之所以喜歡關上房門,未必是因為在房間里做什么壞事,只是因為他們長大了。
因為孩子到了一定年齡階段,他開始注重自己的隱私了。
而且,關上房門,不是為了把家長拒之門外,而是為了能有一個,不被打擾的獨處空間。
至于說,家長覺得孩子現在喜歡一個人呆在屋子里,和大人交流得少了。
其實,只要不是因為親子之間有矛盾,孩子刻意為之。
那么,家長就沒必要過多去擔心和干涉。
因為到了青春期,孩子的主要依戀對象,會逐漸從父母過度到同齡人身上。
你想想看,他在學校把想說的話都和同學說完了,
回到家,自然也就沒那么多話要去說了。
更何況,他追的那些劇,喜歡的明星,平時玩的游戲,家長一概都不懂,可能還抱有反對的意見。
孩子又能怎么去和家長多說話呢?
自然是孩子和你說話沒以前那么頻繁了,其實這也是正常的現象。
所以建議各位家長,別去和孩子因為這個事吵。
▶ 聯 系 人:孫老師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