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起父母對孩子的暴力行為,你會想到什么?大多數家長都會想到打孩子的行為。 其實除開這一行為外,還有一種隱性暴力同樣也會對孩子造成傷害,那就是情感忽視。 01 隱性暴力 所謂情感忽視,可以理解為父母沒能及時恰當的回應孩子的情感需求。 之所以說這是一種隱性暴力,是因為這種行為不像肢體暴力那樣直接和明顯,而且父母很可能也意識不到這一點。 許多對孩子造成情感忽視傷害的父母,他們也提供給了孩子最好的物質條件,滿足孩子的一切物質需求。 然而,他們意識不到的是,孩子的情感同樣也需要去做出回應和關照。 在一個充滿情感忽視的家庭環境中,孩子的情緒感受往往得不到理解和接納。 就像曾經的一位個案所描述的那樣: “我覺得自己沒有被看見,雖然身邊都是我的親人,他們給我提供了很優越的物質,但我覺得我好像是不存在的一樣,他們從來不會去過問我是怎么想的。” 02 表達情緒就是給別人添麻煩? 小嬌是一位即將大學畢業的女孩,在她很小的時候,她的媽媽就離開了這個家庭,再也沒有任何消息。 自此,她父親的脾氣也變得更加火爆。 她回憶說,小時候,每當自己因為什么事流眼淚,父親就逼她不準哭。 如果自己沒有聽,父親就會把她拽到外面,緊閉家門,直到她不再哭時,才準許她進家。 這樣的經歷,使得她從未敢去跟父親表達自己的任何感受。 她總是這樣安慰自己:父親一個人養家已經很不容易了,我要理解他,做一個乖小孩,我不能再用自己的情緒給他添麻煩了。 于是,她漸漸地習慣壓抑自己的情緒感受,整個人也因此變得冷漠、消沉,沒有活力。 在經過整個階段的指導后,她才逐漸地意識到,原來童年時被情感忽視的經歷,給自己造成了這么大的影響。 有著類似童年經歷的人,他們往往會認為,表達情緒就是在給身邊的人添麻煩。 而當他們能意識到這一問題背后的原因時,才會開始積極嘗試接納自己的情緒,逐漸地擺脫情感忽視所帶來的的傷害。 03 后續的負面影響 童年時期被情感忽視的經歷,其影響往往會延伸至人的成年早期。 在創芮心理教育所指導過的成人案例中,許多無法和他人建立正常親密關系的成年人,隨著咨詢的深入,都將問題追溯到了自己童年時被情感忽視的經歷。 他們往往不懂得如何去表達和分享自己,也不懂得如何恰當描述自己的情感需求。 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,他們常常是被動等待回應的那個,這導致了與他們交往的人,總是要去猜測他們到底在想什么,到底想要什么。 可想而知,這種使他人感到心力憔悴的人際關系,往往無法長期發展下去。 此時,他們又被迫處于孤獨中,抱怨沒有人能夠理解自己。 04 重新接納和擁抱你的情緒 那些經歷過情感忽視的人,往往將父母對于自己感受的否定與忽視內化。 久而久之,便形成了壓抑、不懂得表達自我的習慣。 這種情況下,學會接納自己真實的感受,是最有效的辦法。 盡管剛開始你會感到非常不適應,總是會有想要評判自己的情緒是否合理,是否應該存在等沖動,但放下你對情緒感受的評判,接納情緒的存在。 這種做法,本身就可以打通你的“情緒管道”,讓它重新恢復正常的流動。 隨著你對情緒的正常接納,你會逐漸開始嘗試向身邊信任的人表達你的真實心聲,分享你的生活。 同時,由于你不再將自己封閉在內心的小房間里,開始學會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,你的人際關系也會因此而改善,得到的社會支持也會變得更多。 盡管過去的童年傷痛我們無法改變,但未來的人生仍然要繼續往前走。 重新接納和擁抱你的情緒,或許是最切實可行的辦法了。 |
|
CopyRight 2020-2023 鄭州蘇安教育咨詢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|